央行最新清楚!
发布时间:2024-02-10 16:35:59

  2月8日,央行发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在系统回顾一年来政策及成效、全面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阐释了下一阶段的政策取向及重点安排。整体来看,未来央行对经济回升向好依然有望保持较强的政策支持力度。据记者梳理采访,本次《报告》主要释放了以下八大重磅信号:

  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中,《报告》沿用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的表述。

央行最新清楚!

  接近央行人士告诉记者,与此前的“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不同的是,这一表述明确将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都体现进来,同时还考虑了预期因素,有利于统筹经济和物价两方面目标,匹配的锚更清晰,可以更好地引导和稳定预期。具体来看,“相匹配”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合理把握。

  一是“相匹配”不意味着“完全相等”。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取决于宏观形势和调控需要,在经济动能趋弱时比名义经济增速适当高一些,在经济过热时差距收窄乃至低一些,这是逆周期调节的需要。

  二是“相匹配”要拉长时间、跨越周期看。匹配是中长期概念,不是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要匹配。近两年金融数据持续领先于经济数据,未来随着宏观经济恢复向好,经济与金融增速间的缺口有望逐步弥合。

  三是要更多从贷款累积增量评判金融支持力度。个别月份的增量易受基数、季节规律、考核监管等多重因素扰动,累积增量能更客观全面反映一段时期的支持力度大小。

  《报告》指出,按照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要求,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债券方面,货币政策要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按照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继续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发展。信贷方面,支持金融机构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九大重点任务,积极挖掘信贷需求和项目储备,保持贷款合理增长。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要从更广视角去看待金融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融资支持并不仅仅局限于信贷,较之于间接融资,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实际上更有效率,两者也都体现了金融体系对实体部门的支持,考察金融支持需要合并看待。

  而且,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导向下,当前财政、产业等宏观政策效果会体现到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权等融资中,直接融资发展也与科技创新、新动能等更为适配,对货币信贷需求产生良性替代,合并考察也有利于避免对货币金融条件的误读。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报告》以专栏形式对于如何理解新规律新特点、未来如何应对进行了解读。

  《报告》认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推进,要求信贷高质量投放。一方面,新动能贷款持续较快增长,占比稳步提升。2018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等增速持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目前,我国各项再贷款工具已实现对“五篇大文章”领域的基本覆盖,将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合理的融资需求。

  另一方面,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动能贷款增势趋缓,占比逐渐下降。过去几年,我国每年 20 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占了很大比重。随着我国房地产发展模式重大转型、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这两块贷款需求都明显下降。上述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虽然总的增速可能较过去有所回落,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是显著提升的。

  《报告》表示,总体看,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合理评价金融支持的力度, 要解决好“看什么”的问题。高质量发展阶段,评判经济发展不只是看经济增速, 评判金融支持也不能“唯信贷增量”。要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说明了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被合理满足;要多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反映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满足程度;要多看涵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或者拉长时间观察累计增量、余额增速等,更全面看待货币金融条件。

  利率自律机制坚持市场化方向,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报告》详细介绍了利率自律机制成立十年来的成功实践。

  一方面,充分体现市场化特征,由定价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牵头,通过行业自律和协调,持续提高银行体系整体的定价能力,在市场化环境下促进形成合理的利率水平。2023年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75%和3.97%,均较2019年LPR改革前累计降低约1.6个百分点,是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有力发挥了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作用。

  另一方面,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全国省级协调联动,层层传导、形成合力,对超过400万亿元的存贷款利率定价进行自律管理,助力央行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已占到商业银行总数的一半左右。

  《报告》介绍,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完善利率自律管理方式,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做出新贡献。

  一是加强对 LPR 报价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估,提高报价质量,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供有力支持。引导成员单位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二是督促银行持续健全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坚持风险定价原则,切实理顺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利率关系。

  三是建立健全自律约谈和通报机制,提升利率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完善利率自律机制组织架构,促进高效履职。

  近年来,人民银行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做好“五篇大文章”、优化信贷结构方面下好了先手棋。《报告》显示,Bwin必赢2023年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累计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贷款3.3万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碳减排量超2亿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在5个试点省份支持了60多个项目,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存量4000多亿元也继续发挥作用。各项工具带动下,2018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等增速持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在“提升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效能”部分增加了“统筹抓好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信贷支持”和“强化金融对养老领域支持力度”等内容,对应了“五篇大文章”。本次报告的“行业分析”还选取了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工业和体现人文关怀的养老产业。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这些调整充分体现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为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至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报告》提出要“实施好存续的各类专项再贷款工具,整合支持科技创新和数字金融领域的工具方案”,聚焦重点、提高政策效能,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同时,《报告》还提出,通过部分贷款到期后转投、优化新增贷款投向、推动市场化出清等方式,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增量和存量双管齐下,更好推动信贷结构优化。

  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部分,《报告》还强调要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其中重点提及要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体系,夯实公司信用类债券的法制基础。建立做市商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联动机制,完善债券承销、估值、做市等业务管理,提升债券市场定价功能和市场稳健性。推动柜台债券业务扩容,提高个人、企业、 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柜台渠道投资政府债券的便利性和效率。

  同时,加强货币市场宏观审慎管理,完善货币市场流动性监测机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继续贯彻“零容忍”理念,加大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坚定不移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此外,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合作, 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部分,《报告》还强调要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并提到要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按时满足附加监管要求,加快推动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建立健全总损失吸收能力,切实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高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

  《报告》还要求,积极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处置和改革化险工作。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运用债务重组、置换等手段,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推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健全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机制。推动金融稳定法尽快出台。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发挥好存款保险专业化风险处置职能,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防止金融风险累积扩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我国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在“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展望”部分,《报告》表示,展望 2024 年,我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回升向好,物价有望温和回升。2023年四季度以来,CPI同比持续在负值区间运行,除了受猪肉等食品价格高基数影响,耐用品和服务价格涨幅也偏弱,核心 CPI同比由此前的0.8%降至0.6%。通胀根本上取决于实体经济供需的平衡情况,目前物价水平较低背后反映的是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总供求恢复不同步。未来随着基数效应逐步减弱,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持续恢复,预计物价总体呈温和回升态势。PPI降幅预计也将持续收敛。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