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电子《银河补习班》一部鸡汤式的教育反思影片培训班
发布时间:2023-07-09 11:31:28

  熟悉邓超作品的人大多了解其影片的基本风格,不论从演员还是到导演,诙谐幽默成为其作品最为突出的影像风格。而近日上映的影片《银河补习班》可以看出邓超的努力与野心,不再执着与一以贯之的恶搞风格,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当下教育生态,声讨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应试问题。

  碎片化的叙事模式与影片类型的杂糅让《银河补习班》至少不算单调,影片结合了如《我不是药神》般的现实痛点问题,《流浪地球》般的太空科幻特效,《老师好》的年代怀旧风格,众多元素的杂糅使得影片整体观感还算得上有趣,从父子关系到师生关系,再到个人成长,本该生硬的话题配合逗趣的台词,都为影片赋予了强烈的个人色彩。

  回到电影本身,逻辑似乎成为影片最大的硬伤,叛逆的学渣少年在父爱的感染与鼓励下成功找回自信成为宇航员成为影片的主要线索,而蒙受冤屈的父亲忍辱负重陪伴孩子成长最终洗刷冤屈成为影片的第二条叙事线索,核心事件的零散与过于滥情的台词使得影片的情感表达显得苍白与牵强以至于影片整体显得缺乏重心。

  父亲与教导主任的赌注应该是推动整个影片的核心事件,影片整体围绕孩子如何在父亲的辅导下在期末考试前达到年级前十名而展开,但仔细观察影片就会发现关于如何提高成绩,导演只是简单的将之浮于表面,真正关学习的内容少之又少,似乎全片只有如何利用压强找水平点与生硬牵强的草地背古诗这两处,真正关于学习的方法与态度似乎很难在影片中看到。

  牵强的情节与敷衍的态度让那个关于成绩的赌注显得如此没有存在感,主体与客体的割裂以至于在实现梦想的一刻也并没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与认同。除了影片内容上的硬伤之外,影片中的人物设置似乎也不太符合逻辑,从儿子到父亲都被赋予了极强的英雄色彩。

  导演似乎一直想营造一种介于主旋律与喜剧之间的影片风格,从父亲背黑锅入狱,到七年后出狱,再到儿子从垫底到航天英雄,影片展现给观众的仅仅只是事件的结果,进而忽略了作为教育题材影片最为重视的过程。

  既谈及教育,影片中却对应试教育的孰多弊病避重就轻。以教导主任为代表的传统应试教育和以父亲马皓文为代表的当下素质教育的对立成为贯穿全片的主要矛盾,通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现实交锋,达到对应试教育批判的效果,而关于教育的问题影片中也仅仅只是通过教导主任这一角色来演绎培训班,教导主任似乎成了全片中最大的“坏人”,而影片情节的推进似乎也只能是依靠时刻在线阻拦的教导主任,人物的设置未免太过功利与片面。

  再说影片中父亲最为反对的“分数论”,而注重决定打赌是否成功的还是分数,矛盾的情节设置似乎也只能够用突然而起的煽情配乐来化解尴尬了。父亲关于教育的方式与理念固然没错,父子间的感情也足够感人,然而粗糙的画面呈现还是让说教的台词与脸谱化的形象设置显得不那么容易接受,每一次都是用对立或自以为是来获胜,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教育观点的正确。

  即便如此,影片题材的选定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逻辑的跳脱,相比陈腐落后的教育方式,开放包容的新式教育理念似乎更有吸引力,并且几乎所有观众都是从学生时代走来,自然能够引起经历的共鸣与对教育制度的反思,但这更多的是归功于观众对自身经历的共情而并非影片本身带来的思考。

  《银河补习班》跨越30年的历史变迁,从90年代的北京亚运会、到97年的香港回归,再到98年的特大洪水,影片用时代的记忆勾勒出一副宏大的历史图景。

  无论是片头的亚运会圣火传递,还是片中发射航天飞船,都体现出一种极强的主旋律情怀,这与导演英雄式的人物角色设定似乎也有关联。影片片头末尾都提及到:“献给父亲,送给孩子。”但单从这一点上影片似乎偏离了父子关系这一主题半岛电子,很多情况下,观众能够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对教育理念的探讨以及滥情的说教与思想的灌输。

  影片中对教育理念的探讨现在看来则过于理想化,电影过度放大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同样神化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作为数量更为庞大的普通家庭,我们似乎很难有条件或经历去创造如影片中父亲马皓文对孩子的教育环境,所以影片在观众共鸣与共情的营造上可以说是缺失或者失败的,激起观众情感共振的也仅仅只是电影诙谐的风格与相对轻松有趣的观影体验,观众笑完了也就忘记了,想要借此引起社会大众对教育现象的思考缺失还略有欠缺。

  诚然,作为一部反思教育的影片《银河补习班》有明显的不足与缺陷,人物建构的扁平与教育问题的浅尝辄止都让当下复杂的教育问题略显幼稚,但同样我们也看到关于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半岛电子,严肃的话题并不只有刻板生硬,风趣与诙谐有时可能更为适合相对严肃的主题,当然也应避免一味的“心灵鸡汤式”的灌输。半岛电子